诺尔

您的位置:首页 > 新闻动态 >

樊纲:政府要少制定产业政策多制定普惠宏观政策

发布时间:2022-04-07 11:05:25 点击率:

来源:广州粤港澳大湾区研究院
       在宏观经济中预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,投资就取决于预期,因为投资不是要考虑短期一两年的利益,而是要考虑长期五到十年内的回报,不做预期就没法做决定。
 
       2021年大家对于国内外形势的预期都在减弱。国际形势不稳,美国要与中国脱钩,打压和遏制措施不断加码,遏制中国发展已然成为美国上上下下的共识。而且现在不仅是供给脱钩、高科技脱钩,教育和学术交流都要脱钩,并且这个趋势还在继续。对经济的预期来讲,这些显然都是负面因素。国内这两年各行各业存在的问题也逐渐暴露。大众对政府能在经济工作中发挥的作用、促进经济增长的预期,也有所下降。同时,政府出台了具有收缩效应的政策,令人觉得好像政府要压制企业。因此,一些企业对国内经济的预期不是很好,至少对于短期的预期在减弱,这是影响投资、影响经济行为的一个重要因素。
       对未来政策的展望。所谓政策有两类。一类就是产业政策,比如对房地产业的政策,它属于一个行业、一个产业的政策。原则上来说,市场经济不应该有很多产业政策。政府刺激一个产业,这就等于把产业“挂”在了政府身上。它发展不好政府负不负责?泡沫破裂了产生的风险政府承担吗?原则上来说,政府不应该制定太多产业政策,但中国作为后发国家比较特殊,由政府组织开展部分产业攻关可能是必要的。
       另一类是宏观政策,宏观政策不是对某个产业的刺激政策,而是普惠的。能够预期的是宏观政策会有更积极的表现,更积极地拉动市场发展。政府真正应该做的是制定宏观政策,宏观政策具有普惠性。比如财政政策,当民间投资者和消费者不花钱的时候,政府花钱投资真金白银买东西,买了东西就有了传导效应,卖家可以成为别人的买家,中间产品就会带动整个产业,从而促进就业、带动消费。政府应通过这种宏观政策调控促进各行各业发展。
       各个行业的具体发展应该由市场供求关系决定,这是市场经济结构调整的事。从创新的角度来说,政府不知道哪个行业、哪个技术是好的,因为如果政府都知道了,那企业更知道了,大家都知道了就不是创新了。政府应该实施普惠的制度,比如鼓励创新创业、搞孵化器等,对所有的创新都给予支持和鼓励,为年轻人解决一些问题,给予支持。但是企业具体发展哪些产业,政府不能决定。政府也可以搞一些投资基金,我们通常称其为“引导基金”。但我们认为政府更应该“跟投”私人的投资基金,由他们去发现价值,投资者投入了自己的钱,也承担了相应的风险,政府这个时候“跟投”,为投资者分担风险,这才是政府要干的事。
       所以政府要摆正自己的位置,少制定产业刺激政策,多制定一些普惠的宏观性政策,让市场去选择,让民营经济去选择哪些是真正需要发展的。
从中美贸易战发生,再到疫情发生,特别是最初阶段武汉封城对全球的制造业产业链造成了一定冲击后,全世界都在讨论“去中国化”的问题。这不是说完全脱离中国,而是主要的采购还在中国,但是要分离一部分在其他地方,不能都放在中国,“N+1”的观念应运而生。所以这个调整是不可避免的,是客观的,从经济学角度来看也是合理的。在全球化的过程中,由于中国有巨大的消费市场、廉价的劳动力、完善的供应链、较低的交易成本等优势,全球产业链很多集中布局在中国。在中国,一个新产品刚设计好,打一个电话,下个星期产品就能上线了,这在其他地方是做不到的,越南、印度都做不到。但是,产业链过于集中在中国,本身确实是有问题的,是需要进行调整的,这次疫情也突出了这个问题。
       美国财政部部长珍妮特·耶伦表示,这次通货膨胀是因为供给不足,美国产业全都转移出来了,国内供给都只能靠进口,疫情大流行情况下进口成本提升导致物价上涨。所以她认为美国将来要想办法把一部分必需品产业移回本国。我认为这些产业无法移回美国,但可以移到墨西哥、加拿大这些从属北美自由贸易协定的国家,甚至可以移到同属一个时区的南美,这样调整起来比较方便。这预计是大概率会发生的事情,美国会通过一些政府政策转移产业。受疫情影响中欧班列也遭遇了“堵车”,欧洲也在考虑将部分产能布局在欧洲、北非区域里。
       现在有三大时区的三大经济板块的说法,我认为在一定时间内会朝着这个方向发展。但是有两点,我们应该给予高度重视。第一,对未来的变化做一些反向思考。虽然疫情最初阶段“去中国化”、“中国+1”愈演愈烈,但到疫情后半期大家发现,产业链多数在中国也有好处,因为中国能够迅速保持稳定,能够迅速把疫情控制住,保障供给。所以疫情后期中国对疫情的控制能力,缓解了原来甚嚣尘上的“去中国化”的压力,改变了一些国家最初要从中国转移出去很多产业的想法,现在认为不需要转移那么多。美国企业也在中国增加投资,2020年的直接投资增长率高达15.6%,美国商会的调研显示,80%的受访者要在中国追加投资。
       第二,全球产业链这么调整对中国企业也不是坏消息,虽然GDP会少一些,但是也反过来促进中国企业“走出去”,中国企业也可以参加欧洲、北非、美洲的板块竞争。就像有些企业因为贸易战“走出去”了,在很多东盟国家投资发展,这为企业全球化提供了一个新机会。以前国外企业来中国,现在它们需要全球化布局,反而为中国企业出海投资提供了条件,中国企业因此可以加入全球化竞争。当然美国会采取各种限制,但中国企业仍然是有机会在其他地区发展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