诺尔

您的位置:首页 > 新闻动态 >

蜂窝煤的温暖记忆

发布时间:2018-07-03 09:18:48 点击率:

来源:陕西日报
 对改革开放40年有着完整经历的人,基本上都会对蜂窝煤有着难忘的印象。
 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,城里人生火做饭、冬季取暖唯一的燃料就是蜂窝煤。不管一家有几口人,家家户户都有个燃煤做饭、烧水和取暖的炉子,无论是摆放在自家门口,还是摆放在公共楼道里,或是平房的屋檐下,谁家也离不开让人温暖的炉火,更离不了蜂窝煤。而在农村,冬季取暖除了土炕外,有个炉子更是让村里人羡慕不已。
  蜂窝煤由原煤、黄土泥等混合物为基料制成,主要用于家庭生火做饭、冬季取暖。蜂窝煤有12个孔,形似蜂窝,所以被人称为蜂窝煤。
  蜂窝煤上火快,持续时间长,一块煤最长可以燃烧3至4小时,10多分钟就能烧开一壶水;燃烧充分后能整块取出,不散渣,不易破损,在当年深受城乡居民欢迎。
  居住在西安市韩森寨十六街坊的杨冬贤,对蜂窝煤有着难以割舍的情感。今年69岁的杨冬贤,1966年参加工作后先在灞桥柳巷煤店工作,1976年被推荐上了西安七二一工人大学,毕业后被分配到西安市煤建公司西郊煤炭分公司从事管理工作,1979年调任劳动路煤店当主任,后又任韩森寨煤炭核算店副主任、主任,直至退休。
  杨冬贤说,在上世纪60年代初,西安人用的还不是蜂窝煤。当时是将原煤拉回来送到煤店,再由工人经过砸煤、浇水、闷料、翻料等工序后,手工制成煤饼。当时打5块煤饼可以挣到1分钱,很多人都争抢这份工作。后来,煤饼逐渐改进成了煤球,再后来才发展到蜂窝煤。那时工人的劳动强度特别大,上一天班下来,只能看见眼睛和牙齿是白的。社会上有一句顺口溜叫“百货公司洋娃娃,蔬菜公司母夜叉,燃料公司亚非拉。”意思是说,在百货公司上班的人太阳晒不着,皮肤白嫩、干净;在蔬菜公司上班的人,因蔬菜供应量少,经常与顾客吵架;在燃料公司上班的人个个黑得像非洲人。
  杨冬贤回忆说:“上世纪50年代至90年代,城市居民家庭做饭、冬季取暖主要依靠蜂窝煤,每户都有一个购物本,限量供应。三口之家每月定量80公斤,120块蜂窝煤;四五口人的家庭每月定量90公斤,135块蜂窝煤;6口人以上的家庭每月定量100公斤,150块蜂窝煤。当时蜂窝煤的价格是每公斤0.038元。”
  “上世纪80年代,我在韩森寨煤炭核算店当主任时,下面管着10家煤店,承担着东至十五街坊、西至信号厂、南至千户村、北至红花仪器厂这片区域内3万余户、10多万人生活用煤的供应任务,每个煤店每月的销售量都在450吨左右,一年四季都要加班加点生产,当时也正是煤炭较紧俏的年代,许多单位办公取暖所用的蜂窝煤都要来找我争取机动指标,但上级每月给我的机动指标只有100吨,也还是不够。虽说煤店的工作脏、累、苦,但当年的生意红火,也受人尊重。所以,我虽然大半辈子都在与蜂窝煤打交道,但为许许多多的家庭带去了温暖,我还是感到非常欣慰的。”杨冬贤自豪地说。
  “到了90年代初,随着罐装石油液化气开始普及,蜂窝煤的销量开始走下坡路,使用的人逐渐少了。进入新世纪后,随着天然气在城市的推广应用,蜂窝煤渐渐淡出了市场。”杨冬贤说。
  伴随着改革开放的脚步,人们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有了很大提高,如今城市居民家中做饭主要依靠天然气,同时还有电磁炉、微波炉、智能电饭煲、多功能电烤箱等,烧开水用的是自动加热饮水机、电热水器、电热水壶。冬季取暖也有集中供热、电暖气、空调等。对年龄大的人来说,蜂窝煤已经成为温暖的记忆,成为讲给孩子们听的美好故事。
  曾在莲湖区一家煤店工作多年的西安市民胡爱民对记者说:“尽管蜂窝煤已成为过去,被天然气和电力替代,但回忆起那个年代,冬日闲暇时,一家人围坐在蜂窝煤炉前,吃着烤得焦黄的干馍谈天说地,也是一种享受、一种幸福。”